概况
文|军武观察
2艘油轮遇袭,真是伊朗干的?5个国家也有嫌疑,国际政治太黑!
自从去年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以来,美国和伊朗的关系就一天比一天恶劣。近段时间的油轮袭击案件,更是让双方的关系陷入了十分紧张的状态。即便是到了现在,关于此次袭击案件的风波都依然处于风口浪尖。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12月20日报道称,近期,沙特宣布拦截了也门组织向利雅得发射的一枚导弹,这至少是多个月以来的第2次了。沙特宣称没有人在袭击中受伤。虽然如此,沙特暗示,这次袭击等同于伊朗的一次战争行为。沙特宣称,伊朗在向胡塞组织源源不断地供应武器。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妮基·黑利上周在火药味十足的记者会上鼓吹这一说法。 报道称,目前,伊朗否认向胡塞组织供应武器。不过,一直以来,伊朗一再谴责以沙特为首的军事联盟。自从沙特支持的也门政府被推翻后,这个联盟就开始对也门实施空袭和其他袭击,迄今已有3年多时间。 从短期来看,这次导弹袭击尚且不会引发中东两大地区强国的正面冲突。但是毫无疑问,这肯定会给也门民众招来更多的灾难和危险。 不过,这件事会进一步加深两国的摩擦。在中东地区,两国的代理人冲突已经持续了数十年了。沙特与伊朗的对立,是叙利亚、也门、黎巴嫩等地局势动荡的症结所在。以下是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些争端和猜疑的一些重要信息: 伊朗是中东地区的什叶派大国,沙特则是这里的逊尼派大国,这是一场由来已久的宗派战争吗? 诚然,回溯到伊斯兰教初创的数时期,沙特与伊朗的确是这个宗教中对立的两方。大大小小的分歧把伊斯兰教割裂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但是,这种对立的源头是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伊斯兰教的领导权之争。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把两国的争斗比作中东的“30年战争”,即17世纪天主教国家与新教国家争夺最高权力的战争。 宗派主义无疑贯穿在伊朗、沙特两国的外交政策重点中。它们各自与属于同一教派的国家组建联盟。然而,这不单纯是一场宗教斗争,宗教甚至不是斗争的主要部分。这是一场政治经济斗争,一场争夺资源控制权、争夺一个政治动荡的地区的主宰权的斗争。 什么事件引爆了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战争? 伊朗与沙特之间的种种紧张不是某个单独事件引发的。不过伊朗在1979年爆发的伊斯兰革命,对于造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这种敌对氛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沙特来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崛起构成了双重威胁:它的领导人不加掩饰地信奉什叶派,同时坚定反美,与阿拉伯半岛上诸多王国组成的紧密联盟对抗。 伊朗领导人热切希望向周边国家输出他们的意识形态。伊朗第一任最高领袖大阿亚图拉鲁霍拉·霍梅尼对外支持什叶派民兵组织和政党。针对伊朗的这些行为,沙特设法拉近与诸多逊尼派国家政府的关系。从而产生了海湾合作委员会等组织。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两国的紧张关系加剧,沙特在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拉克独裁者萨达姆·侯赛因。国际战略研究所的研究员克莱门特·泰尔姆对法新社的记者说,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元气大伤。而沙特和伊朗变成本地区的“两大地区强国”。 新出现的矛盾点有哪些? 2003年美国领导的伊拉克军事行动让沙特很紧张。萨达姆·侯赛因的垮台为占人口多数的什叶派在伊拉克崛起扫清道路。在萨达姆·侯赛因领导的以逊尼派为主体的政权下,伊拉克的什叶派被排挤到外围。伊拉克新成立的多届政府折射出强烈的什叶派掌权的意味。 在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中,沙特和伊朗施展拳脚,经常在动荡国家中支持对立的势力。 2015年,伊朗与世界6强达成核协议,这遭到沙特的坚定反对。沙特担心这样一来会让伊朗不再在国际上受到孤立。其结果是,沙特寻求跟伊朗的强敌以色列拉近关系。 2016年,沙特处决了一名很受欢迎的什叶派神职人员,使局势急转直下。伊朗人在首都举行抗议,攻击沙特大使馆,最终造成两国断交。 近来胡塞组织的导弹袭击进一步让紧张升级,沙特宣称胡塞组织的这些袭击是伊朗策划的。 中东国家大多站在哪一方呢?谁又会取胜呢? 沙特的主要支持者包括埃及、巴林和阿联酋。伊朗则与伊拉克、黎巴嫩大部分地方以及叙利亚现领导层关系密切。 很难判断哪一方会赢。不过,地区分析家胡安·科尔在《民族报》上撰文,对沙特感到恐惧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解释: 上世纪90年代,伊朗队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几乎为零。如今,伊朗摇身变成中东地区东部的主导力量。2014年,胡塞武装在也门制造政变,并于随后一年加深了对这个国家的控制。这基本上只是也门一国的事情,然而沙特把自己恐惧伊朗的心态投射到对也门的干涉中。另外,亲伊朗的政党民兵结合体黎巴嫩真主党从2016年就支配着黎巴嫩的民族团结政府。伊朗的另一个盟友叙利亚似乎打赢了叙利亚内战,而沙特在叙利亚的傀儡则被击败。在伊拉克,由于2014年逊尼派阿拉伯人占主体的省份大多加入“伊斯兰国”,而后它们被中央政府的军队及什叶派民兵后备力量陆续击溃,沙特在伊拉克的影响力也随之蒸发。虽然伊朗与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的关系在2011年后发生变数,但是双方现在似乎也正在修复关系。 这对中东地区意味着什么? 有百害而无一利。 伊朗与沙特的争斗对中东地区一些最棘手的冲突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在叙利亚,伊朗一直支持巴沙尔政权;沙特则为反政府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在也门,沙特对胡塞武装开战,并封锁该国,实施空袭。造成逾万名平民死亡。在伊拉克,两国可能因为击败“伊斯兰国”组织后如何重建国家而矛盾丛生。 在黎巴嫩,专家们说,沙特向该国总理施压,要求后者辞职以期搞乱这个国家,因为伊朗的盟友真主党在黎巴嫩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这可能搞乱黎巴嫩的2018年选举,打破该国宗教组织之间脆弱的平衡。正如英国广播公司所解释的那样:“黎巴嫩如果爆发冲突,很容易让以色列卷入进来,由此可能引发第3次以色列-黎巴嫩战争。如果造成战争,其破坏性远远超过前2次战争。” 美国东北大学政治学教授马克斯·阿布拉姆斯对法新社记者说:“沙特与伊朗的敌对关系已经变成中东国家结盟的组织原则,就像冷战让各国在美国与苏联之间选边站一样。” 局势可能一发而不可收吗? 伊朗和沙特似乎不大可能开战,至少发生传统意义上的战争是不大可能的。咨询公司控制风险集团的资深分析师格雷厄姆·格里菲思说:“仍旧不大可能爆发广泛的地区冲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理由担忧。 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迈克尔·奈茨说:“所有冷战都有可能突然转变成热战,也许只持续片刻,然后领导层‘结束’战争”“沙特与海湾合作委员会与伊朗的敌对就存在这种风险”。 接着,他说:“之前,双方都接受冷战的“禁猎区”概念——意思是基本不插手对方的国内安全事务。但是,从去年开始,伊朗利用代理人向沙特石油资源丰富的东部省输入先进的路边炸弹。什叶派在沙特东部省的人口中占多数,他们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二等公民身份心怀不满。伊朗插手沙特东部省事务,在某种程度上就像苏联当年向古巴部署核武器一样危险。
美国和伊朗互相指责是彼此的圈套,但是袭击的背后,却存在着很多的迷,很多东西表面看着合理,实际上并不合理。那么除了美国和伊朗之外,真的会有可能是其他势力介入的吗?实际上还真有可能。
6月13日阿曼湾又有两艘油轮遭到袭击,当天美国就速度迅速将伊朗列为头号嫌疑人。美国指责伊朗使用特种部队使用磁性炸弹以及潜艇攻击油轮,但就像美国5月份指责伊朗要对另外四起袭击负责一样,都没有拿出铁证。然而英国《普利茅斯先驱报》发表署名马克斯·查农的文章称,单纯从作案嫌疑角度分析,伊朗并不是唯一的嫌疑人。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近日报道,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院研究员彼得罗夫斯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日本油轮在阿曼湾遭遇袭击的原因,很可能是有势力在暗中破坏日本对改善美国与伊朗关系的努力,加剧美国和伊朗的冲突。
在油轮袭击的同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在伊朗进行访问,安倍此行被视为是美国和伊朗之间的一次间接谈话,在这种情况下,一切感觉都如同一场早有预谋的阴谋。
文章认为,伊朗很难摆脱袭击阿曼湾船只的责任,因为霍尔木兹海峡是世界上最敏感的石油运输瓶颈,世界上大约30%的能源必须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但伊朗真的有理由对此负有责任吗?为什么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伊朗与伊朗政权会晤时,伊朗会袭击一艘日本油轮,这样能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
俄罗斯专家的猜测,无疑将这个问题开拓了另外一个方向。第三方国家正在暗中挑拨美国和伊朗本就脆弱的关系,让双方走向全面的对立。那么这个第三方国家,有可能是哪些呢?
嫌疑一:以色列。作为伊朗在中东的死对头,双方经常在叙利亚地区爆发冲突已经是常事。而且以色列肆无忌惮的行为,早已经是司空见惯,挑起美国和伊朗的战争,符合以色列的利益。
而且,伊朗为什么要对紧张局势火上浇油——尤其是特朗普这样难以预测和冲动的美国总统以及鹰派想对伊朗动武的情况下?如果伊朗想要与“西方”开战,它有的是机会。例如伊朗可以直接向以色列发射导弹。还有一种说法,是伊朗革命卫队的一个派别正试图挑起局势,迫使局势进一步紧张,以增加自己在伊朗境内的重要性和权力,使得哈梅内伊在权力上彻底压倒温和派的鲁哈尼总统。
嫌疑二:沙特,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对立,无法忽略。过去几十年,伊朗一直对外输出什叶派思想,导致沙特逊尼派的势力范围步步萎缩,沙特挑起美伊战争,并不奇怪。当然了,这种可能性并没有以色列大。
日本出访伊朗的初衷,无非就是借助缓和伊朗与美国的关系,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但是没想到,却总有国家来捣乱,让日本颜面大失。与此同时,日本首相访问伊朗,想改善两国关系的目的,也只能就此付之东流。
然而伊朗这样做,失去的远比从全面战争中获得的要多得多。当特朗普这样的狂野总统出现在白宫时,伊朗还要玩这样的游戏似乎太危险了。在侦探小说中,一般会把表面的证据指向通常概念的嫌疑人,但事实上他并不是真正罪犯,作案者更有可能是潜伏在阴影中或隐匿在视线中的某个人。因此,在阿曼湾油轮遇袭案的背后,未必伊朗就是真的肇事者。还有许多其他国家想将伊朗进一步推向战争,从中获益良多。
不管是美国,伊朗,还是第三方国家以色列,沙特,甚至是其他势力挑起这场袭击。他们的行为,无疑都让该地区局势离战争边缘更近了一步。而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彼此都表示不愿意发生战争,但是心里到底怎么想的,其实谁也不清楚。
美国将矛头指向伊朗,但美国可能就是袭击者。例如神秘的缅因号战列舰爆炸,导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称西班牙策划了袭击,但实际上没有证据。另外1964年的北部湾事件中,美国指责北约巡逻艇发动攻击,从而导致美国全面军事介入越战,战争大规模升级。但近年来,美国方面公布的材料大多已承认,事件由美国挑起并夸大。因此美国在恶意栽赃然后卷入战争的问题上,记录是劣迹斑斑。
除了美国,伊朗在中东一堆仇敌,也有可能是袭击者。此伊朗外长贾瓦德·扎里夫称,在安倍与伊朗最高首脑哈梅内伊举行广泛友好的会谈时,发生这种事情,用“可疑”都不足以形容其诡异性。实际上扎里夫这里说的可疑,实际就是把矛头指向了以色列。全世界都知道以色列情报机关的神通广大。
另外海湾地区逊尼派国家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也有可能。特别是沙特,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来陷害伊朗,因为几十年来,也门的冷战一直在升温,伊朗正在武装胡塞叛军,而沙特领导的联盟一直不能彻底击败胡塞武装,反而国内屡屡遭到胡塞武装无人机和导弹的攻击。
文章认为,甚至俄罗斯都有嫌疑。随着袭击的发生,油价已飙升至5个月以来的最高点。同时地区冲突也必然刺激俄方的武器出口。而伊朗越被孤立,伊朗就越有求于俄罗斯。可以说,俄罗斯在这种马基雅维利式的阴谋权力游戏中获益最大,这就是国际政治的现实。虽然伊朗攻击油轮中得不偿失,但如果伊朗被陷害,那么它的许多敌人——甚至包括盟友俄罗斯——都可以获益匪浅。